被微信屏蔽
其他


廉政评论精选1

“四风”之疾切莫“讳疾忌医”

   作者/陕西省定边县纪委  卢宇


“讳疾忌医”一词,出自《韩非子》一书的《扁鹊见蔡桓公》,讲的是战国时期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无药可救的故事。

从蔡桓公的例子看,与其说其死于病症,不如说亡于讳疾忌医。实乃可叹可悲!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病,仍然“自我感觉良好”;有的明知自己“毛病”在哪儿,也是“掩耳盗铃”、能拖则拖;有些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导致病症一时好了,不久后又要复发,甚至一次比一次严重,最后无药可救。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非常必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些人作风上明明犯了病,却回避病情、掩盖病情、漠视病情,有病不治,最后小病拖成大病、一人病蔓延成众人病,易治病演变成膏肓病。尤其是一些“重症”将入笼者,还愣说“身体倍棒”。譬如在被组织调查期间,万庆良还到会所大吃大喝,谭力还与企业老板打高尔夫,韩先聪被调查当天还有两场饭局。这些落马官员,正是长期回避漠视作风问题,才最终走上末路。

伤疤见光易好,伤口捂着易烂。 隐瞒和掩饰病情,只会加速病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疾则必医,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且还要早治、快治、大治、根治,才能恢复健康。要学关公咬牙“刮骨疗伤”,虽皮开肉绽,但可毒血涤尽;虽疼得剜心刺骨,但祛病消灾。千万莫做桓公,不听规劝,小病成疴,自酿悲剧。

作为纪检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 扁鹊神医”作用,激浊扬清,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违反“四风”和中央八项规定等党内纪律法规的干部,该吃药时提醒,该手术时动刀,找准“病灶”,剔除“病根”,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健康有为、活泼有力、积极向上的优秀干部。

纪委就是管纪律的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尺子”、“用纪律关注大多数”、“将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这是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调最多的语句,纪委不再是仅仅查办领导干部贪腐案件,而是将关口前移,只要违反党纪,都要查处。这是纪委回归本职、回归“原教旨”的具体体现。

过去一提到纪委,好像就是抓贪腐。仔细想想,如果不注重治本,仅仅是割韭菜式的抓完一茬接一茬,腐败现象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纪委要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源头反腐,就必须关口前移、防微杜渐,在领导干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就介入查处,避免小错酿成大祸。这其实也体现了对领导干部的爱护。

管党治党靠什么?靠依规治党、严明纪律。纪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纪委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回归本职、回归“原教旨”,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无数案例表明,领导干部“破法”者,无不从“破纪”始。纪委就要用纪律衡量党员干部行为,守住纪律这条底线,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绝不能养痈贻患、放任自流。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纪委监督的是8600多万党员,而不仅是少数领导干部。如果多数党员都“脱管”,只有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其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导致大多数党员干部对纪律浑然不觉,根本不把纪律当回事,将权利视为腐败的温床,权力迷失、权力滥用成为腐败的通病,显然是离开纪律约束的结果。因此,必须把党的纪律鲜明地亮出来,把执纪监督的程序、方法、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让纪律更加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从严治党、严明纪律的要求,明确指出管党治党要靠纪律和规矩。在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的同时,注重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让“扯扯袖子、咬咬耳朵”、“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工作常态,使党员干部心怀戒惧、行有所止,真正做到守纪律、讲规矩。

纪委管纪律就像上医治病,既要有“动手术”的胆识,也要有“治未病”的细心!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是正风反腐的根本目的。

                

执纪问责岂能遮遮掩掩


日前,《人民日报》在《监督执纪见担当》一文中直言“有基层纪检干部在约谈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干部时,开场白便‘直抒胸臆’:‘兄弟,对不住了,让我找你谈话是领导的意思’”。

监督执纪问责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主责主业,这种碍于情面以“领导”为托辞,搬“上级”当“救兵”的做法,显然是没有把自己的职责和主业当回事,说白了就是“老好人”思想作祟,不敢担当的表现。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没有特殊,王岐山书记在会后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做树立“四个意识”的表率,以实际行动把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担当起来。显然在违纪违规者面前示好,将“皮球”踢给领导的做法是与全会精神相悖的。“老好人”尽管赢得了所谓的好人缘,却失去了纪检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给失范行为戴上“紧箍咒”,让违纪违规行为得到应有的规训和惩罚,离不开纪检干部的大胆“亮剑”。不论是谁,只要触碰到 “红线”,纪检干部就应果断出手。这样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实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捍卫。如果放任“老好人”思想滋生蔓延,不可避免导致制度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让有些人钻了空子。

一句“领导的意思”看似小心思,但所导致的后果却是全局性的。其不仅会让贪官、庸官逃脱罪责,更会影响纪检系统的声誉。总想着充当“老好人”,便不足以形成体制化的反腐威慑,就不足以传递一种不容动摇的反腐决心。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在我们这个一向讲究人情的社会里,纪检干部不能为世俗的人情所左右,做八面玲珑的“老好人”,而应当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向一切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坚决说“不”,用赤胆忠心维护党风党纪。惟有如此,党的纪律才会成为一条“带电的高压线”,清正廉洁才会成为所有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领导干部要照准“镜子”净化“圈子”戴端“帽子”


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反腐力度,相继查处多个“重量级”案件。这些腐败案件背后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腐败分子之间往往存在种种密切关联,甚至来自同一个“圈子”。刘铁男也罢,季建业也好……他们反映的不单单是栽在了“圈子”,最主要的是没有照准党章这面“镜子”,也没有戴端为人民服务这顶“帽子”

“镜子”指的是以党章为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明政治纪律就要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当前,我们党有8500多万党员、420多万个党组织,不但规模数量大、成员分布广、新鲜血液多,而且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前所未有,如果没有党章作为思想统领,没有制度的强力约束,就凝聚不了统一的意志,形成不了统一的步调。纪律是党的生命。党章对此专门写了两个章节九个条约,既涵盖了纪律的宽度,又体现了标准的尺度,更彰显了约束的力度,只有戴上这个“紧箍咒”,用好这条“警戒线”,才能做到党内令行禁止、团结统一。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要求。其中,“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圈子”一词本身并无褒贬,作为社会公民,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圈,可以因为相同相似的学历、经历、兴趣爱好成为同学、同事、朋友,也可以因为相近的血缘、地缘关系成为亲戚、老乡。但与上述不同的,有些官员的“圈子”却是结成利益团体、拉帮结派势力的重要媒介。

山西塌方式腐败、中石油系列腐败案……不论是打掉一只“老虎”带出一窝“苍蝇”,还是查出几只“苍蝇”带出一只“老虎”,大量事实证明,这些“圈子”看似很牢靠,其实就是几只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有一只出现问题,其余的哪一只也逃不了干系。

“帽子”是党和组织给予的,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是人民赋予国家公务人员的责任和考验,需要干部们通过多年勤奋努力的工作,加上组织的精心培养才得来的,必须以谨慎之心、淡泊之心、警觉之心对待。为官者要照准党章这面“镜子”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为“帽子”所困、所累、所扰。若因“镜子”、“圈子”而滥用权力、丢了“帽子”,实是对党和组织的背叛,对人民群众的不尊重和不负责,更是一种耻辱。

其实,因照错“镜子”乱交“圈子”丢了“帽子”的大有人在,倪发科、雷政富就是鲜活的例子。 “交朋友一定要慎重”,这应该是季建业的肺腑之言了。其言也善、其鸣也哀,但他醒悟的太迟了。

中纪委官网推出的落马官员“忏悔录”专栏就是借他山之石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愿每个党员干部加强自我约束,慎交朋友、择善而交,不断净化自己的社会圈,终一生为初心而奋斗,都成为群众拥护、党组织信任的好干部,而不是因“镜子” 和“圈子”而丢了“帽子”的反面典型。

(作者:陕西省定边县纪委  卢宇  )

作者简介:

卢宇,男,汉族,生于1982年10月,定边县纪委宣传部干部,毕业于中央党校法律专业。

先后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新华网论坛、人民网论坛、凤凰网、新浪网、陕西省纪检监察网、西部网、陕西日报、榆林纪检监察网、榆林日报、榆林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和刊物发表党风廉政建设文章和热点网络评论共300多篇。 




主编:田淑伍

邮箱:915197881@qq.com

凌上清风雅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